
食物過敏的照護
飲食建議
縱然醫界目前對於預防食物過敏的共識,仍建議患者應避免食用會誘發過敏的食物,但過度的避食對於患者的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態也存在潛在不良影響。全球過敏與氣喘歐洲組織(GA2LEN)建議,在某些情況下,食物過敏患者可不完全避食。因食物過敏的閾值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,牛奶、雞蛋、小麥和大豆等這類的過敏症狀,通常會隨兒童成長而緩解(resolution),因此建議患者定期諮詢專科醫生評估過敏狀態,監測食物過敏的症狀是否已隨年齡增長而緩解。此外,食品加工或烹煮的過程中,食物蛋白質的結構一般會發生改變,亦可能降低其致敏性。某些對牛奶或雞蛋過敏的患者,可耐受烘焙過的牛奶或雞蛋;花粉食物過敏綜合症(PFAS)的患者也可耐受煮熟的水果和蔬菜。任何對於患者飲食的干預介入,均應由專業人員針對個案進行評估。
嬰幼兒的照護
若哺乳期的嬰兒產生食物過敏症狀,大多數的時候並不建議母親進行避食,因母體避食對嬰兒營養狀態的影響大於其過敏反應發生的風險。哺餵食物過敏嬰兒建議以母奶為首選,在母乳不足或無法進行母乳餵養時,可選擇低致敏性深度水解奶粉。此外,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建議,嬰兒應在出生後6個月開始添加副食品。在添加副食品時,應逐一引入不同類型的食物,並觀察嬰兒是否出現過敏反應。適時引入常見過敏原,如花生、牛奶和魚類,亦可有助於降低嬰兒患食物過敏的風險。若需要對食物過敏兒童進行飲食干預,需定期評估生長發育和營養狀態,並尋求醫師或營養師的協助。
教育與緊急應對計畫
透過家庭、教育單位、社區和醫療系統,提高過敏族群及一般大眾對於食物過敏的重視,學習識別過敏原和過敏症狀,並讓更多人了解食物過敏的危害和處理對策,對於預防食物過敏至關重要。
家中若有食物過敏的患者,則應與家人共同制定緊急應對計劃,以應對意外的發生。計劃應包含需要隨身攜帶的抗過敏藥物清單、各種情境下的應注意事項、如何向人介紹自己的過敏情況、緊急狀況下的求助方法等。
維持心理健康
食物過敏除了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,還可能對患者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效果,患者往往會因擔心吃到不該吃的食物而感到焦慮和恐懼,並且因為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放心進行社交活動而感到孤立和無助。此時,家人應扮演最關鍵的支持力量,鼓勵患者在進入陌生環境時坦率表達自己,透過練習,使患者能流暢地向周邊的人解釋自己的狀況。過敏患者也可以向外尋求心理支持,例如定期進行心理諮商、參加病友團體,與其他患者分享經驗和建議等,都可以幫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,應對生活中的挑戰。